close

  絲路經濟帶“搶跑”現象透視
  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沿線省區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了同質化競爭、協調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落實平臺以及對國家戰略構想理解不深不透等負面傾向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梁娟馮國
  李曉玲張文靜趙倩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陝甘寧及新疆等地就絲綢之路經濟帶調研發現,當前,儘管國家層面尚未出台整體規劃,但各地已利用自身優勢“搶跑”。比如,陝西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新疆將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甘肅欲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段;寧夏擬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
  受訪人士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並非是一國或一域的‘獨角戲’,建成更非一日之功,在具體建設工作中尤其要重視在一些地方政府推進中反映出的不良傾向。”
  戰略定位相似、同質化競爭
  西安市社科院某研究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沿線省市的自我定位有重覆之處,僅經濟帶的起點就有重慶、陝西、河南等多個省市爭搶。重慶呼籲國務院將其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陝西提出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口號;河南認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放在鄭州最合適。
  採訪中,甘肅農業大學一位教授對此觀察認為,“在資源稟賦相似、市場發育程度相似、缺乏對中亞及周邊地區政治環境與市場實際研究的條件下,沿線省區選擇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
  “經濟帶沿途國家能源資源雖豐富,但我們面對同一個境外市場,產業佈局重疊的話,可能出現重覆建設和資源浪費,”在其看來,西部幾個重要城市仍有要政策、要項目的傳統思維,在重點任務上,都提出建設能源中心和金融中心,並將落實措施集中為設立自貿區、保稅區、論壇永久會址等。
  就能源產業發展而言,西部省區雖各有優勢,但發展目標雷同,有同質化競爭傾向。如新疆計劃加快建設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而陝西也計劃利用經濟帶建設國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另外一位研究人士說,沿線省區部分項目的同質化競爭已造成資源浪費。絲路沿線現有渝新歐、鄭新歐等8條國際貨運班列同線競爭,近期安徽也加入競爭,“但班列普遍存在問題,如出境時滿載,但返回時嚴重缺乏貨源。有些班列互挖貨源牆腳、惡性競爭;有些要政府出價補貼才能維持發展。”
  國際、省際政策協調匱乏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中,寧夏社科院副院長張少明介紹,由於國內層面缺乏對中亞及周邊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情況的統籌,導致沿線省市部門及機構開展的經濟活動難以協調,甚至無序競爭。
  2013年9月初,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後,陝甘寧及新疆等競相召開與建設主題相關的論壇和會議,紛紛邀請絲路沿線國家當地政商學界參會參團。陝西、新疆和甘肅都向國家相關部門提出舉辦絲綢之路博覽會的建議,陝西2013年還提前舉辦了冠名絲綢之路的國際博覽會。
  甘肅省貿促會副會長吳麗霞對本刊記者說,“這種頻繁出擊表明瞭地方政府反應迅速,但也易給中亞國家造成不良感覺,認為國內之間競爭混亂無序,影響國家形象。”
  另一方面,從國際層面來說,我國與中亞國家現有協調機制的參與層次,多在各國首腦、國家領導人層面和國務院政府各部委範圍內,國家間、城市間領域內深層細化的合作協調機構建設滯後,尤其在貿易便通機制建設、法律法規銜接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協調措施,沿線省市參與不足甚至缺位。“就西安來說,目前尚未有人員或機構參與國際國內已建立的各類協調機構中,在政策溝通協調中缺乏話語權。”西安市社科院研究員李驪明告訴本刊記者。
  缺乏有效平臺和載體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至今,沿線省區地方政府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推動經濟帶建設,具體表現為:地方政府舉辦多場面向歐亞地區政商學界對話交流的論壇和會議、組團去中亞和中東等地區經貿考察和洽談。
  “但這些平臺在推動經濟帶建設中作用甚微。”寧夏某政府官員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新疆、甘肅、寧夏等雖舉辦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論壇、亞歐博覽會、中國—中亞合作對話等專題論壇,但論壇在形式和內容上重覆,影響力和實際效果不顯著。
  他說,很多議題在會後很難轉化為具體行動方案,“目前,在以經濟帶建設為主題的由政府主導的博覽會或論壇上,我國和中亞、中東等地區的簽約項目能實實在在落地的寥寥無幾。”
  西安市社科院的報告指出,西安“歐亞經濟論壇”已舉辦了四屆。從歷屆論壇的實際效果來看,論壇內容與區域發展、地方主導產業與國家戰略的對接上還不是很緊密,論壇所產出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十分有限,影響力呈下降趨勢。
  “政府部門組團去中亞等國家考察,隨團會帶著國企,但真正有需求的民企很少能有機會隨團考察國際市場行情。市場經濟需要民企作為主體大力參與,但由於信息獲取渠道不通,民企難以融入。”吳麗霞說,政府主導雖能發揮和調動各種資源,但最大弊端是在缺失市場主體的情況下,收效容易“雷聲大、雨點小”。
  寧夏社科院社會法學社會學所研究員李保平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經濟帶建設往往被西部地區理解為特定區域的工作。由於客觀上把經濟帶建設局限在古絲綢之路沿線,且歷史上這些區域大都屬於傳統西部,因此容易把經濟帶建設與西部大開發聯繫起來,認為經濟帶建設是西部大開發在新時期的延續。
  他認為,這種觀念在當前西部省份有一定的市場,一方面體現了對經濟帶建設的排他心理,希望參加的主體越少越好;另一方面則希望將經濟帶建設與西部大開發捆綁,以便在政策支持下獲取國家更多項目,“上述思想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對經濟帶建設作為國家戰略理解得不深、不透,甚至誤解將經濟帶視為給項目、給政策。”
  推進工作需把握三大原則
  受訪專家認為,對經濟帶建設應該全面認識,建設中宜把握三個原則:
  一是經濟帶不是我國的“獨角戲”,需與沿線國家充分交流合作。這就需提倡新的義利觀,多予少取。就目前形勢,我國不宜將經濟帶目標定得過高,避免在範圍上過大,宜循序漸進。同時,也要照顧好俄羅斯等各方利益,形成共同繁榮、共同發展的利益相關方。
  二是經濟帶的實現非一日之功,從中央到地方首先宜做好基礎性研究工作,制定不同時期的發展規劃,沿線各地不宜貿然著手。“沿線地區首先要搞清楚,西北省區為什麼經濟發展落後?如果不研究清楚這些問題,而是匆忙提出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其結果只能是再次失望。”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解釋說。
  三是經濟帶不僅僅是和中亞國家做“生意”,應更多加強人文交流。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認為,一些中亞國家相關人士將我國經濟增長視為威脅,原因在於我國經濟走出去的同時文化沒有跟上。古絲綢之路的重要啟示是,人文交流與商貿交流併進。在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時,我國不能僅被看成是為中亞資源而來“做生意”,應更多加強人文交流,關心民生項目,為各領域合作提供民意支持。
  亟待頂層設計出台
  專家建議,國家層面宜儘快加強頂層設計與規劃,出台整體規劃,避免各自為政,對經濟帶建設產生不利影響。
  其一,建議國家層面出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規划進行頂層設計並加以引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要在深入研究各地區位優勢、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明確定位與分工,制定出既科學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合作方案和行動計劃,避免建設的無序混亂。
  “規劃要弄清各地的長處與短處,如西部有人文優勢,中東部有經濟優勢,要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絲路帶的建設不是片面的國內項目建設,既要有西北省份參與,還需要中東部省份及中亞西亞和歐盟國家‘抱團出行’。如果後續戰略因缺乏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在落實中主要依托這些與外部聯繫相對脆弱的省區推進建設,就難以支撐國家戰略的實現。”一位西部研究人士說。
  其二,建議成立國內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領導小組或辦公室等國家層面的合作協調機構,統一協調地方行動、整合資源、督促落實,鼓勵各級政府尊重經貿發展規律,良性競爭,避免盲目跟進。“比如博覽會的設置,可由機構協調在相關省區輪流舉辦,不一定非要在哪個省固定下來。”陝西省貿促會會長趙潤民說。
  其三,經濟帶建設要實現由政府推動向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方向發展。上述研究人士認為,政府機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容易出現過分忽視經濟交往中的成本效益核算與戰略考慮。這需要從開始就明確區分經濟性與親善性經濟交往的界分,避免後續出現習慣性誤會與潛伏矛盾,避免把經濟帶局限於政府單方面主體片面的友好親善行為。
  其四,各方宜加強對國家戰略的認識。甘肅省商務廳副廳長張世恩說,經濟帶不是國內區域開發政策的簡單翻版,是推進中國與中亞周邊以及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按照全新機制以開放謀發展、以合作促繁榮的一項歷史性舉措。“在建設中,西部和東中部均有不同優勢,如果僅靠部分地區的發展要支撐整個經濟帶建設,顯然難以滿足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更難以借力國際戰略與中央政策來發展地方社會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xnjrjgg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